登录 | 注册
中华崔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崔氏论坛 >> 源流古迹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回复:姜太公与齐国的故事 第 6 楼

建立齐国百废俱兴
牧野之战结束后,姬发与他的师尚父率诸侯大军兵不血刃,长趋直入商都朝歌。
暴君殷纣王走投无路,跑到鹿台之上自焚而死。殷商遂亡。
姬发来到纣王的焦尸旁,挥起黄钺,将纣的脑袋砍下,挂到大白旗竿上。
纣的宠妃妲己也上吊死了。姬发将她的头砍下来,挂到小白旗上。
中国人有种荒唐的观念,即“狐媚惑主”,将昏君、暴君的胡作非为归咎于他所宠爱的后妃身上。司马公在《外戚世家》中有这么一段议论:“夏朝之兴盛是因为禹娶了涂山氏;夏桀之被流放是因为他宠爱末喜;殷朝之兴盛是因为有狨氏;纣王之被杀是因为宠爱妲己;周朝之兴盛是因为有了姜原;周幽王之被擒是由于他宠爱褒姒。” 这段高论,是“红颜祸水”论的滥觞和发凡。数千年来,中国人总把国家兴亡联系到美女身上,于是一批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如末喜、妲己、褒姒、西施、貂婵、张丽华、花蕊夫人、杨玉环……便成了亡国之君的替罪羊,夏桀、殷纣、周幽之流竟成了受害者。似乎没有这些美女,他们的江山就可以延续“万万年”。
其实在当时皇权高于一切的情况下,漂亮女子只不过是昏君手中的玩物,又怎能关乎国家兴亡之大计?
因为是历史上著名昏君和暴君的宠妃,妲己的命运注定是不幸的。
妲己上吊死了,有些人觉得还不过瘾,便在一些稗史和野史中,让姜尚将她明正典刑。
有记载说,妲己在被砍头前对行刑者说:“请你去告诉西伯,如果没有我,纣王就不会荒淫亡国,这是我的功劳。”姬发闻知,便去了刑场,见妲己天生丽质,顿时心生爱怜,想赦免了她。姜太公怕妲己再去迷惑姬发,便说:“不能宽恕这个狐狸精!”遂令刽子手行刑。
不想刽子手见妲己面如芙蓉,肤如白玉,自有千般娇媚、万种风情,竟也不忍下手,姜太公只好亲自动手,斩杀妲己。姬发见状,也只有徒唤奈何了。
姬发平商,遂王天下,定都于镐(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),是为周武王。他的父亲姬昌则被尊为文王。
面对天下初定、百废待兴的局面,姬发又得靠“师尚父”来制定大政方针。在姜尚的指点下,周武王散鹿台之钱、发巨桥之粟,以赈济贫民;封比干之墓,释箕子之囚,以笼络人心。为示宽大,武王还封殷纣之子武庚治理殷地,以安抚殷之遗民。因为对武庚不放心,武王又派其弟管叔、蔡叔为殷相以监督之。
然后是分封功臣。武王首先要封的大功臣,便是他的师尚父。之后是他的弟弟周公、召公。当然,参与伐纣的诸侯都受到了分封,皆大欢喜。
姜尚被封到齐之营丘。当时齐地东临大海,西至黄河,地大物博,属于富饶地区,即今山东一带。营丘在恰在齐地的中心。
周公旦被封到了鲁国,即今山东南部一带。
据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,姜太公与周公在受封后闲聊,太公问周公:“何以治鲁?”周公道:“尊尊亲亲。”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,亲近自己的亲属宗族。太公闻言道:“鲁从此弱矣!”周公又问太公:“何以治齐?”太公答道:“举贤而上功。”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,奖赏有功劳的人。周公道:“后世必有劫杀之君。”意思是太公这么做,会出现大权独揽的臣子,臣子大权独揽,会导致其弑君自立。果然,齐国日益强大,但经二十四代便由田氏取而代之;鲁国日益弱小,但没有臣子篡位,至三十二代才亡。
周公只为自己的家族考虑,任人唯亲,所以尽管国家日益衰弱,却悠悠不亡;太公为齐国考虑,唯才是举,所以虽然政权易手,却依然雄霸天下。后来秦国吞并诸国,齐国是最后被消灭的一个国家。
其实鲁国并非没有篡位之事,不过篡位弑君的都是周公的宗族后代罢了。
从太公与周公的对话中,我们倒也悟出了一点封建专制与国家利益的相互关系:只为了自己或一族的利益,国家必然衰弱;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,就必须放弃一己之私利。尽管政权易手,也是“天下为公”的表现。这和姜尚在《六韬》里倡言的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”是一致的。
有人曾说:美国每四年政权就被颠覆一次。与满脑子专制思想的人谈民主,正如夏虫不可与言冰。

作者:59.40.41.* (2007/2/3 15:21:13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姜太公与齐国的故事 第 7 楼

就在姜太公归国之前,还发生了一件趣事。当初嫌弃他、离他而去的结发之妻马氏居然还活着,她见昔日的老公突然成了新王朝的开国元勋,威风赫赫,德高望重,当朝帝王不仅师事之,而且父事之,为万众所景仰。马氏为此后悔不迭,便去求见,跪在姜尚面前,请求得到丈夫的宽恕。姜太公默默无语,只命人打来一盆水,把水泼在地上,叫马氏把这盆水再收回来。“覆水难收”这个成语便是由这里来的。马氏知道与丈夫和好已是万万不能,只好尴尬而去。《封神演义》则说马氏得知前夫富贵后,越想越羞愧,便上了吊。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言,聊供谈资,并不足信。
年届百龄的姜太公终于功成名遂了。在前往营丘的路上,他一定百感交集。大器往往晚成,但象他这样晚成的,不仅前无古人,而且后无来者。
造物主是公平的,它往往赋予大器晚成者以非凡的生命力。而且,这些大器晚成者逾到晚年,其生命逾是焕发出璀璨的光芒,这夺目的光芒足以照亮其暗淡的过去和漫长的一生。
姜太公一行慢慢地向东方行进。在他的面前,还有一段很长的征程……
他的年纪太大了,长途跋涉的劳累,使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,所以,他走得很慢,见到客店,便要进去休息一下。
在快到营丘的时候,姜太公见天色已晚,便找到一家客店住了下来。
半夜时分,姜太公突然睡不着了,他听到隔壁有人说话,好像是店主的声音。只听那人道:“时机难得而易失。这位客人睡得很香,想必不是要到自己封地的人。”
当时,周武王分封诸侯后,因周室初定,外地的情况不明,诸侯们生怕有变,都急忙上路奔赴自己的封地。可能有的诸侯行至此地,在这个旅馆住过,因为随从众多、仪仗鲜明,又行色匆匆,所以店主以此判断这是赶赴封地的诸侯。而今天这位老者,气宇轩昂,扈从如云,很可能是一方诸侯。与别的诸侯相比,不同的是,这位客人特别沉稳,不急不躁,睡得很香,由此看来,好像又不是前往自己封地的诸侯。
姜太公闻言,不由吃了一惊。虽说齐地远离朝歌,但改朝换代之事,想必齐人也已知晓。但由谁去管理齐地,齐人一定不会知道。在此关头,如果有野心勃勃之人聚众占领齐地,他将如何就封呢?
事不宜迟。姜太公矍然而起,立即启程,披星光,踏明月,倍道兼行,黎明时分,已到营丘。
也幸亏店主的提醒,姜太公若晚到半日,事情便会不堪收拾。
姜太公刚到,东方的莱夷部落已聚众来争夺营丘。他们得知殷纣已亡,周朝初定,还没有能力来经营四方,便想趁火打劫、抢占营丘。不料姜太公先到一步,莱夷部落攻城不胜,只好撤走了。
姜太公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,而且也是个卓越的政治家。他身为周文王、周武王父子两代的首辅,使周室迅速强大起来,已显示出他的政治手段。如今,他以近百高龄成了一方诸侯,将再次向世人、向后世展现他的政治才干。
那时的姜太公已经认识到和平时期发展经济的重要性。司马迁说他治齐,“因其俗、简其礼,通商工之业,便鱼盐之利,而人民多归齐,齐为大国。”因他初就封地,首先要笼络民心。所以,他入乡随俗,赢得了齐民的好感。同时对商朝遗留下来的一些繁文缛节予以删繁就简,没用多长时间便使齐国政事百废俱兴。他还是个发展经济的高手,鼓励民间进行工商贸易,于是齐国日益富强,赫然成为东方大国。
两年后,周武王病逝了,他的儿子姬诵即位,是为周成王。
成王年幼,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乃摄政当国。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不服,认为同样是武王的弟弟,为什么姬旦能执掌国柄而他们不能?遂散布流言,说周公将会篡位。流言传到周公那里,周公也有些不安,忙致信姜太公解释此事,说:“我之所以代行摄政,是怕天下诸侯因为成王年幼而反叛周室,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我对不起先王。武王早逝,成王年幼,我不得不暂行摄政。”
姜太公此时已是三朝元老,也是周公的长辈,又是地方实力派。所以周公在流言面前,先要取得姜太公的谅解。
姜太公很理解周公,在关键时刻给了周公有力的支持。
而管叔、蔡叔却不肯善罢干休,竟与殷纣之子武庚发动了叛乱。从殷地肇事,在短短的时间内,叛军已占领了河南及东部至海的大片区域,一时甚嚣尘上。
危急时刻,周公毅然东征,并请姜太公协助出兵扑灭叛乱。周公授权姜太公:“东至海、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无棣,五侯九伯,实得征之。”
这时的姜太公已经一百多岁了。为了周王朝的江山社稷,为了社会的安定,他毅然派兵出征平叛。至于此次出征是不是姜太公亲征,史无具载。但此次出征,对齐国大有益处,从此,齐国有了征伐别的诸侯国的特权。
平叛战争整整进行了三年,才最终将叛乱镇压下去。

作者:59.40.41.* (2007/2/3 15:21:35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姜太公与齐国的故事 第 8 楼

殷纣之子武庚被杀。管叔因是叛乱的主谋,周公大义灭亲,将其斩首。蔡叔大概属于从犯,被周公流放。
周公摄政七年,等成王长大,才归政于成王,北面就臣子之位。
姜太公在平定管蔡之乱中,又为周王朝立下了大功。齐国成了周朝在东方的屏障,是周王朝的立国柱石。
无疾而终享寿百龄
管蔡之乱平定后,姜太公便从历史上消失了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只记录了一句话:“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。”
我们可以断定,就在管蔡之乱被平定后不久,姜太公便去世了。
史家没有对姜太公的死作详细的记载,这正说明姜太公死得很平静,是无疾而终。
姜太公去世后,他的儿子即位,是为齐丁公。
其子的顺利即位、波澜不惊,也证明姜太公属正常死亡,可以说是寿终正寝。
对于一个已经一百多岁的老人来说,死亡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了。
他已经做完了他该做的事,做到了他想做的事。他的生命已经如同春花般绚烂过,已经如同秋实般成熟过。他的功业,他的学说,他的风范,他的遗泽,将在历史上永远不会磨灭。他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?
他所建立的齐国,在他的子孙后代们的治理下,依然是东方大国。春秋时,齐国成为春秋首霸;战国时,齐国名列战国七雄。
从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建国,至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,姜太公的后人共享国达660年,遗泽可谓源远流长。
姜太公的墓却没有留下来。
不过,古籍中有记载的姜太公墓有好几处,可惜已经无可稽考了。
如: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在临淄条目下引《皇览》云:“吕尚冢在县南,去县十余里,在齐桓公冢南。”
《太平寰宇记》在益都条目下引《述征记》云:“太公冢在尧山西。”
清人阎循观则在其《西涧草堂集》中说:清雍正十一年水灾,木梁台(即山东昌乐东南缘陵废城)崩,得古碣,记有“齐姜太公之墓”。
较为可信的是《礼记·檀弓》的记载:“太公封于营丘,比及五世皆反(同“返”)葬于周。”
《齐记补遗》和清人所编《山东通志》均采纳了《礼记》的记载,说“太公冢在县南十里。太公葬于周,齐人思其德,葬衣冠于此。”
可知临淄的姜太公墓,其实只是其衣冠冢而已。
姜太公的衣冠冢在淄博市临淄区永流镇张家庄,墓高28米,南北长50米,东西宽55米,气势巍峨。
斯人已逝,衣冠独存。所以民间流传姜太公实是神仙下凡,完成使命后,便飘然而去,无影无踪,留给后人的,只有思念与景仰,还有无尽的想象。
1993年,临淄区政府在太公衣冠冢北侧建姜太公祠,建筑面积98平方米,主殿为歇山式挂廊配殿,各三楹,现为名人书画展厅。主殿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塑像,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辉煌一生的壁画。
司马迁曾到齐地寻访姜太公的遗迹,他在《史记》中写道:“吾适齐,自泰山属之琅邪,北被于海,膏壤二千里,其民阔达多匿知,其天性也。以太公之圣,建国本,桓公之盛,修善政,以为诸侯会盟,称伯,不亦宜乎?洋洋哉,固大国之风也!”
兵书真伪莫衷一是
作为兵家始祖的姜太公,之所以在晚年建立了如此不朽的勋业,与其年轻时的发愤用功是分不开的。在姜太公祠的壁画中,有一节题为“习武著书”,虽是后人的推测,却也不无道理。
既然被历代兵家尊为“鼻祖”,说明姜太公除了垂于后世的不朽功业,还在军事理论方面有开天辟地般的建树。
姜太公到底有没有给后人留下著作呢?我认为这是可以肯定的。
据载,姜尚著有《六韬》六卷、《阴谋》三卷(一说三十六卷)、《阴符钤录》一卷、《金匮》二卷、《太公兵法》一卷。以上诸书中,只有《六韬》素来为世人所重,其余不是已经亡佚,便是后人伪托。如《太公兵法》,居然有大量七言诗,并且言辞鄙陋,不值一提。

作者:59.40.41.* (2007/2/3 15:22:19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姜太公与齐国的故事 第 9 楼

今天我们还在读的兵家经典著作中,《六韬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。早在宋神宗元丰三年(1080年),宋神宗下诏,令国子监司业朱服、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校订《孙子》、《吴子》、《司马法》、《尉缭子》、《三略》、《六韬》、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七部兵书,合刊成《武经七书》颁行天下。从此,这七部兵学著作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军事著作,成了历代军人的必读书。
而汉朝的班固作《汉书·艺文志》,却没有提及《六韬》。
那么,《六韬》到底是不是姜太公的著作呢?
《庄子·徐无鬼》有“金版六韬”的记载,《经典释文》注曰:“司马彪、崔撰云,《金版六韬》皆《周书》篇名,本又作《六韬》,谓太公六韬:文、武、虎、豹、龙、犬也。”这说明,至晚在战国初年,已有《六韬》这本书了。
正如《孙膑兵法》在西汉之后突然失踪了一样,《六韬》在秦汉时期为人们所绝口不提。而到了三国时期,又神秘地冒了出来。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注曰:“闲暇历观诸子及《六韬》、《商君书》,益人志意。”
到了唐朝初年,长孙无忌撰《隋书·经籍志》,载《太公六韬》五卷,注曰:“周文王师姜望撰。”这就是我们今看到的《六韬》。
此后,唐、宋、明诸史均认为《六韬》为姜尚所撰。
其实事情并没那么简单。由于《六韬》用词浅近,通俗易懂,与《尚书》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,不象是姜太公那个时代的作品,所以,许多学者怀疑此书乃后人伪托之作。
清代乾隆皇帝广招天下学者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同时编辑《四库全书总目》。在《总目提要》中,编者举了四个例子来证明《六韬》系伪书:
第一条便是《六韬》“词意浅近,不类古书”。
第二,《六韬》中有命将出征时“君避正殿”之语,而这种礼仪是战国以后才兴起的。
第三,“将军”二字,始见于《左传》,而周初无此名。
第四,书中对“阴符”解释有误。
之后,又有人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论证《六韬》系伪书无疑。如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”、“天无为而成事,民无为而自富”、“夫天地不自明,故能长生;圣人不自明,故能明彰”、“万国不通,各乐其所”等语,显然属于道家思想。
1972年山东省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,人们发现了《六韬》残简。这说明,汉朝以前,《六韬》一书就已经广为流传了。
可以确定,《六韬》产生的时代,当不会晚于秦汉之时,很可能成书于战国时代。因为那个时候,人们思想活跃,富有创造力。而且,那时战乱频仍,人们颇喜谈兵,留下了许多兵书。《四库全书》所收兵家类著作共十九部,从秦汉以后到宋代以前的兵家著述才有两部,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兵学兴趣不高,如此说来,谁还有兴趣去费心劳力地作伪呢?
如果说《六韬》成书于战国时期,那么,此时离姜太公生活的时期还并不十分久远。既然有人伪造姜尚的书,正说明了两点:
一是姜尚的影响实在太大,人们希望姜尚能为后人留下著作,或者说人们渴望能读到他的著作。有了这样的需求,也就自然有人义务捉刀。
二是姜尚的确有兵书传世,但由于当时尚无印刷技术,须手写传抄,因此流不广,或已亡佚。所以,可能有读过此书的人,凭记忆,加上自己的见解,附会成书。
平心而论,能伪造《六韬》者,亦非乡曲腐儒。《六韬》后来被兵家奉为经典,可见其不乏可取之处。
一般以为,即使《六韬》不是姜太公的原创,撰著者十之八九是见到过姜尚原作的,其人在凭记忆恢复原作的基础上,又进行了一番加工与润色,于是便成了今天我们读到的《六韬》。
姜尚是世界上最早横空出世的军事家,被后世尊为“兵家鼻祖”。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影响深远,先秦时期,《六韬》、《孙子》、《吴子》、《司马法》、《孙膑兵法》五部著名兵书的作者,都出自齐鲁大地。本书所写的十大军事家,竟有七位诞生在齐国故土。这里实际上已成为中华兵学研究的中心。显然,这与姜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。


作者:59.40.41.* (2007/2/3 15:23:03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姜太公与齐国的故事 第 10 楼

写的很详尽。
   非常感谢!

作者:219.128.12.* (2007/10/16 10:31:01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11 每页5条 当前2/3页 [1] [2] [3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8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8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崔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1,002.0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崔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